欢迎来到珠海蓝波湾游艇码头工程有限公司!

服务热线:0756-3356665

新闻中心 >>

百年渔港涅槃 变身游艇码头

曾经风光的香洲渔港。




    城市印记
    王欢如今只是偶尔开着渔船回到香洲渔港,给附近朝阳海鲜市场一些熟悉的老板送货。随着洪湾渔港建设接近完工,香洲渔港也即将结束最后的过渡期限了。“该告别了”,王欢点了一支烟,站在船头说。
    说到珠海特区,香洲渔港就像是一位老人,见证了特区从无到有的点点滴滴。而渔港本身,又是珠海人心中最有分量的地标之一。
    很快这里,又将历经变迁。整个香洲码头的改造包括了渔港搬迁及一个以大剧院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景观节点的建设,同时香洲渔港也将改造成为一个高大上的游艇港,改造完成后,香洲渔港将变身珠海城市新地标,成为珠海市民的文化旅游休闲中心。“以后都是游艇和栈道,这里就是珠海最繁华的地段了。”在这里呆了十几年的老渔民王欢说。
    伴随特区成长
    如今的珠海渔港,本地渔民并不算多。事实上,所谓的“本地渔民”也大都是爷爷辈从阳江、台山等地迁徙至此。渔民李欢喜、老梁都是“土生土长”的珠海渔民,但爷爷辈也都是从外地迁至此,之所以定居于珠海,则与香洲渔港密不可分。但如果从特区建立的时间节点来算,那不少渔民又是彻头彻尾的“特区本地渔民”。
    60多岁的渔民老梁自小在广州番禺一带随父亲打鱼,后来由于政府围海造田,迫于生计,当地很多渔民逐渐迁到唐家湾一带海域。老梁说,在上世纪60年代以前,大家使用的都是帆船。风成了影响出航的重要因素,扬帆驾船和撒网捕鱼都要借助风力进行,风力小时便只能在岸边休息。
    1960年代后,渔船开始机械化,这也使得船体重量大增,唐家湾水浅无法适应,于是大批渔民便迁到了新建的香洲渔港。
    老梁就是这时候来到香洲渔港的。当时的湾仔沙还是沙滩,渔民们在岸上搭棚居住,小孩开始进入学校读书,老人因为体力不支则不再出海,日子逐渐安顿下来。
    香洲湾又名九洲环,属珠江口出海水道下游右岸,北起银坑角的蚧古密,南至菱角嘴。清宣统元年(1909),伍于政等爱国华侨在香洲开辟商埠,荒凉的海滩成为热闹的小镇,“城市”珠海方才开始发端。香洲开埠,开放的正是如今香洲渔港所在的香洲湾。香洲开埠后,朝阳路(当年建埠公所直街大马路)和香埠路一带渐渐开始抹上城市的面容。
    当时的珠海,渔民集体经济有较大的发展。随着渔港配套迅速完善,这里很快成了珠海渔民的“家”。
    特区的第一桶金
    老梁和其他渔民一起被归入生产大队。机械船只和捕鱼工具改进,香洲渔港的捕鱼量快速增加。“当时没有冷藏设备,捕获的各种鱼虾在收购站收起来后,直接用盐腌着放在地面上晾晒。”老梁记得,当时捕获最多的是“奶鱼”(学名龙头鱼),岸边的公路经常满地都是渔民的晾晒。
    更好的消息来临,渔民们还被允许进出澳门、香港进行贸易。港澳的销售价格比珠海本地要高出很多,部分鱼类单价甚至是本地的10倍。那时的港币在汇率上也占有很大优势,通过港澳交易,很多香洲渔民在1970年代末1980年代初赚到了第一桶金。
    到了1984年,政府开始实施包船到户政策,很多渔民和自己亲戚合资或贷款购买一些旧渔船,自负盈亏进行作业。几年后,不少渔民的腰包逐渐鼓了起来,干脆自己购船经营。
    此时的珠海渔民成为了本地收入较高的群体,富裕起来的渔民,开始在湾仔沙附近建造小洋房,成为珠海老香洲一带的正式居民。
    渔港转型搬迁
    但是,随着过度捕捞、环境污染带来的捕鱼环境恶化,渔业黄昏开始到来,王欢甚至在此时不得不变卖了渔船,归到其他渔民船上成为打工者。
    改革开放后的经济特区珠海,渔业已从重要的经济组成部分变成需要政府补贴的行业。政府相关部门开始绞尽脑汁为渔民找新的生存道路,放鱼苗、做人工鱼礁、规定休渔期等,但始终收效甚微。
    但很快,利用沿海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海洋文化,发展休闲渔业的措施来了。不少渔民开始申请转型做“渔家乐”项目。
    2003年6月,珠海市成立了休闲渔业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推动相关事项的开展,其中包括从香洲、万山以及港澳渔民现有渔船中,挑选出20艘“不大不小”的船只进行改造,以符合海上休闲旅游船只的标准。2003年9月底,珠海渔家乐正式开业,成为广东发展休闲渔业的试点单位。
    渔家乐老板们都记得,第一个黄金周的生意出乎意料的好,包一条船一天价格当时为1200元,所有船只被订购一空。还有一些,则干脆从捕鱼改成了运输,专门收购其他渔民的货,再打包运往港澳贩卖。
    但港区其他问题却开始日益凸显,渔港脏臭的环境被质疑与情侣路不相匹配。在香洲渔港一公里范围内,有珠海歌剧院、风景怡人的野狸岛公园以及绵长浪漫的情侣路,从港区内飘出的鱼腥味和柴油味混杂,萦绕在岸边的情侣路和高档小区上空。
    在政府城市规划部门看来,香洲渔港与未来城市形象越来越格格不入,随着珠海城市发展,香洲渔港亟待转型升级。按照政府的功能调整方案,香洲渔港将整体搬迁。
    市海洋农业和水务局提供的资料显示,香洲渔港搬迁问题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由政府提出,分别于1998年、2002年两次组织相关专家开展新渔港选址论证工作,选址范围东起淇澳岛西至高栏岛,但由于各种原因,选址一直未得到最后确定。
    新地标诞生
    2013年3月,在市政府八届18次常务会议上,最终确定新渔港选址在洪湾挂锭角片区。洪湾中心渔港项目按照国家中心渔港标准设计建设,集渔船避风、后勤补给、国际化水产品交易、水产品精深加工、冷链储藏配送、物流运输、海洋渔业文化及科技研发、休闲旅游度假等多产业于一体,并将辐射斗门、金湾等西部水产养殖业,形成完整产业链,目标是打造成为国内上规模、有规格、具有高科技含量的海洋经济主题产业园区和渔港经济区,延伸辐射至港澳地区和粤西。同年,省海洋与渔业局向珠海市海洋农业和水务局就香洲渔港搬迁一事再度做出批复,支持新渔港项目申报。
    香洲渔港即将不复存在,但香洲码头依然会是珠海的新地标。
    2017年4月3日,珠海市住规建局发布批后公告,显示香洲渔港改造工程二期项目已经顺利获批。
    未来,新月湾环形路将构成香洲渔港道路系统框架,形成机动车道、电瓶车道、人行道三级道路体系。其中,新月路旅游栈道将由3米宽的自行车道、5 .5米宽的电瓶车观光专用车道和10米宽人行道组成。新月路将采用电瓶车观光模式,为游客提供香洲港环线游览。水上交通还将规划包含固定往返水上的巴士线路、旅游观光线路和为游艇开辟的非固定路线及针对高端旅游市场的客轮线路。
    珠海市政府宣传,未来经改建后的香洲渔港将打造成集娱乐区、酒店区、文化区、码头公园等功能于一体的多功能地带,为珠海市民提供更为丰富多元的滨水体验。

Copyright 2018 版权所有:珠海蓝波湾游艇码头工程有限公司 网站备案号:粤ICP备11063714号